#編說
#誠品報告
又到了天氣跟書市一樣冷咻咻的年末了,今年,你買了幾本書呢?今年,你又看了哪些書呢?
今年出版圈動盪不斷,但有兩件我覺得蠻重要的大事。
首先是在中時開卷走入歷史之後,眾所期待的 #Openbook閱讀誌,以及主打IP開發與經營的 #鏡文學,都分別提出了年度好書書單,更別說還有金鼎獎、國際書展大獎等等選書好書(單)的機制。
在出版不景氣的情況下,作品能入選好書單,對作者跟出版社編輯來說,無疑是繼續走下去的強心針。此外,台灣每月新書數量似乎越來越多,對讀者而言,快速精確的找到經過推薦或獎項肯定的書,或許也是一種必然的現象。
但新書量這點著實令人擔心,在內需萎縮的情況下,我們真的需要那麼多的書嗎?出版產值衰退的現下,誰在買書?誰在看書?用什麼方式看書?
此外,獲獎書單也有重複集中的情況。當然不是說好書就只能得一次獎,只是在這些書單之外,是否有更多未曾好好被閱讀的遺珠?而我們如何發現這些書單之外的美好?
另外是Readmoo推出了專為繁體中文而生的自有品牌電子閱讀器,前陣子欸編同溫層大家掀起了一波團購熱,無論是支持本土品牌也好,或對台灣電子書振興抱著期待也好,我覺得今年都是值得觀望的轉捩點。買了閱讀器,我開始分類哪些書可以用電子書看而哪些不行,此時突然發現自己閱讀紙本書是有特定習慣或功用的,而在閱讀器上閱讀電子書,確實可以讓人擺脫網路,很集中的看完一本書,對我而言完全可以分流。
要說閱讀器給我最大的感嘆,大概是這樣的:身為讀者,我怨歎電子書的選擇太少;但身為編輯,我知道電子書的推廣卡在哪裡。
而誠品的這篇報告,值得討論的地方有兩點,一是大家普遍認為滑臉書也是「閱讀行為」,那麼,出版做為一種傳統技藝,如何讓紙本書有比臉書具備更多的閱讀價值?
另外,我從電子閱讀器得到的感覺,跟這篇報導的第二個重點相同,在忙碌瑣碎的生活中「打造『可持續性』的閱讀時間」非常重要,所以蠻期待誠品的嘗試。(舉例,我認真看完 #FIX 原來只要兩個多小時,但這些時間是從忙碌的日常中節約出來的。)
至於報導中其他的內容,因為都是以喜歡閱讀的同溫層為主,所以對於想要了解如何吸引比較不閱讀的讀者的人而言,幫助相對有限。
年末時刻到了,各家的閱讀調查報告也會一一出爐,快來看看這些數字有沒有符合自己的習慣或閱讀印象吧?